•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彭艳妮:公益发展的三大新趋势
彭艳妮 2016-11-22

2016年11月22日,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6年会在上海东方万国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年会以“新格局新想象”为主题,探讨中国基金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这场行业盛会,吸引了近千人参加。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秘书长彭艳妮等众多嘉宾出席年会。


2009年7月2号,那是一个普通的北京的夏日,我在北太平庄桥附近的远望楼宾馆参加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第一届年会。今天是我第七次参加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年会。7年多过去了,我和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的缘分越来越深。7年以前,我是一家英国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以南都基金会合作伙伴的身份受邀参加论坛年会。而今天,我是作为非公募基金会的代表,以组委会机构的身份,以主人翁的心态,参加咱们自己的行业盛会。


从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到基金会的秘书长,这一身份的转换让我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基金会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今天在坐的大部分都来自于基金会,虽然大家的工作领域不一样,有教育、医疗、环保、文化艺术、社区发展、扶贫、残障、老年等等,但从根本上来说,基金会存在的终极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让每一个人能平等地参与社会、共享发展的成果


随着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对这份事业的敬畏心和责任感就越强。捐赠人,无论是巨额财富的拥有者,还是普通工薪阶层,他们选择把钱捐给基金会,这些钱就带着他们的愿望和信任。这些钱我们花对地方了吗?花好了吗?投入产出比怎么样?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对吗?带来什么效果?产生副作用了吗?这些不仅仅是理事会需要问责的问题,而应该是我们作为基金会的从业者要不断拷问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追求治本,而不是治标;我们应该激发人的自主性,而不是养成服务对象的依赖心理;我们应该敢于支持创新,推动“从无到有”,而不是畏手畏脚。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公益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在过去一二十年,出现了有别于20世纪基金会传统工作手法的新公益。首先,公益事业不再局限在非营利部门,在非营利部门和企业的光谱中间地带,出现了大量的创新,比如社会企业、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共益企业、包容性企业、共享价值等一系列新的实践。这些做法既强调社会价值,也追求经济价值,改变了过去纯粹输血式的公益,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在美国和英国,基金会在推动这类新公益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国也一样,推动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发展的本土机构绝大多数是基金会。


其次,新公益强调规模化,不再满足于“小而美”的项目,而是通过复制、推广、开源、推动政策改变等方法让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规模倍增。在中国,规模化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拿任何一个大家公认的优秀公益项目来说,它的覆盖面相对于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来说都非常小。前段时间我和春晖博爱基金会的COO交流,她们针对儿童福利院里的残障儿童的项目效果非常好,做了十来年,也只覆盖了10%的福利院,还有大量的在排队等她们的服务。但就是覆盖这10%,她们就需要一年筹款一个亿。用老套路做,肯定走不通,必须调整发展模式。


第三,新公益拥抱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资源动员上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今年的99公益日,三天时间共有677万人次在腾讯的平台上为3643个公益项目捐款3.05亿元。此外,互联网打破了组织边界,在志愿者动员和参与方面也展现了巨大潜力。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新格局,新想象”。刚才谈到的公益的新趋势其实也在建构着我们面对的新格局。新格局已经展开,基金会能否掀开新想象的篇章?答案需要我们每一个基金会的从业者带着我们的敬畏心和责任感在实践中去探索。期待接下来的年会能给予我们一些探索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