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草根组织的功能和价值——我们眼中的“好公益”
2016-12-14

本文源自 程玉对公域合力撰写的《草根组织价值与功能》一书的学习感受。

基于南都公益基金会近十年来支持民间草根组织的经验,好公益平台当然会有对草根组织价值的理解。只是面对如此丰富、多元的草根组织及生态,尚未能总结出一段言简意赅的话来呈现。于是我们准备了本篇文章来系统讲一讲南都公益基金会如何理解草根组织的价值,希望热心公益发展的你能够耐心读完。


这篇文章将分别讲述草根组织的功能、价值、及其价值来源,并阐释南都基金会从银杏计划投资于人、到景行计划投资于机构、再到好公益平台投资于产品的规模化扩散,其背后对于加速草根价值发扬和扩散的迭代历程。


2016-12-14_13-48-20.jpg

表:草根组织回应诉求分类,及草根组织功能、价值、价值来源一览表


我们把草根组织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即,草根组织回应个人诉求的功能和回应社会诉求的功能,其中,回应个人诉求的大类又细分为三小类:个人的政治诉求、社会诉求和人本诉求;回应社会诉求的大类也细分为三小类:社会的“存在”诉求、可持续诉求和“求善”诉求。 (参见上图左侧)下面加以解释:


1. 回应个人诉求的草根功能大类:


a)  回应个人政治诉求:集合势单力薄的个体,以组织的形式构成可以与强权抗衡的力量,这个强权不仅包括来自政府或政治的权力,也包括来自资本与市场的暴力,以及来自文化、观念层面的压迫、偏见、歧视等。 这些个人政治诉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 个体集合起来维护总体的或公共的利益、福祉(比如,争取第一代人权,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等);

  • 某个群体的个体集合起来维护、争取自身的合理权益(比如,第二代人权的内容,即平等的社会和经济利益、服务和机会);

  • 使更多利益或价值得到表达、理解、关照(比如,同性恋群体的不被歧视)。


b)  回应个人社会诉求: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从生存需要的角度还是心理、智力发展的角度都难以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 草根组织回应个人社会诉求的功能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

  • 以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满足个人的社交需求

  • 培养个人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诸如,团结、妥协、解决冲突等等。


c)回应个人人本诉求: 人类之本具有求善性,具体体现在人偏好真善美;人有仁爱心、同情心、同理心、恻隐心与不忍之心;人怀正义感与良知;人具利他性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人追求自我完善。 人的求善性是与生俱有的,是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 认真研读“草根功能”报告中的案例会发现,百分百的草根组织源自创始人的求善性。


2. 回应社会诉求的草根功能大类:


a). 回应社会存在诉求:社会的存在有赖于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存在诉求与个人的社会诉求是一体的两面,即个人需要学习提升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在其中快乐、有价值、游刃有余;社会需要使每一个成员社会化,使其成为维系社会存在而不解体的积极分子,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一功能也叫做“培育公民精神”,特别是其中公民“责任”的部分。


b). 回应社会可持续诉求:草根组织对于社会可持续的贡献体现在它建设和积累社会资本(详述请见“草根功能”第四章,P58)、构筑基于善的信任所产生巨大而独有的作用(后面会有更为深入的讨论),社会信任以及营造维系社会信任的多维、致密的社会网络是一个社会良性永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c). 回应社会求善诉求:一个社会不仅期望不崩溃且永续,同时具有对于美好的诉求,草根组织对于这一诉求的回应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 增进社会正义:草根组织通过作为“中间性”结构,化解权力与个体、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或通过监督、问责、自律的方式制衡强权;

  • 解决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视角,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 提供公共服务:提供政府和市场都不愿意、不能或不如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这一部分与个人诉求中的人本诉求同样也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其差别在于,一个是为满足个体行善的需求,一个是通过伸张社会正义、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弱势群体而实现美好社会的需要。 在对于社会正义的贡献上,体现个人诉求的组织主要是由利益主体组成的,体现社会诉求的组织则往往由代表社会良知的有识之士、专业人士、中间力量或权威人士组成。


这个框架争取做到“各部分加总无遗漏”、且“各类内容互不重复”,或许在个人细分类别之中,还可以有回应文化、心理诉求的功能,但应该可以为目前的社会诉求、人本诉求所吸纳, 再有就是经济诉求,但人的经济诉求的主体实现渠道还是经济组织,而合作社、社会企业一类具有求善性的经济组织,或说具有经济性的求善组织,处在社会与经济的边缘交叉地带,可以暂时从它们对于扶贫减困或促进经济公平的求善角度来收纳,而不设立经济诉求细类;社会大类之中,也未有不能被存在诉求、可持续诉求、求善诉求所收纳的其他内容。


一个草根组织会同时兼具多种功能,因此看待草根组织功能和价值的角度及衡量维度应该是多元而非单一的,一旦将其固定在某一个维度上就可能会使草根组织的实际价值受损,不能得到真实客观的体现。比如:

 

1)百年职校:作为草根组织提供教育领域服务的例证之一:“截止到2011年,北京百年职校共培养了778名贫困年轻人,共423名毕业生合格毕业…”。 但是,百年职校的意义/价值绝不仅仅是它培养了423名合格毕业生。对于该案例重新解读:百年职校揭示了——如果能够证明自身服务的价值,草根组织具有强大的、独特的社会资源(资金、人力)动员能力。 百年职校的成功不是在于它培养了多少名年轻人,而是每个年轻人获得的人均社会捐助!这个数目比778或423更有震撼力,也更有意义。深入研究这个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民间教育的优质性、生命力、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2) 厦门市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P82):作为草根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领域内提供的服务举证。对于该案例重新解读可以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草根组织为什么以及如何增进“社会资本”。“反扒行动吸引了非常不同行业与阶层的志愿者,包括公务员、出租车司机、私企老板等”。 我们知道,社会冲突很大程度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不理解乃至偏见和不信任,而现代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居所等)都在加剧人与人的分隔,特别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分隔。而社会组织以共同的目的、理想、诉求集合不同人的维度和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除了社会组织,还有多少可以把老板与司机,教授与服务生结合到一起,并产生社会关系的可能性呢?而这种无限多维、内容丰满的网络可以增进人与人关系质量的能力也同样是不可限量的!仅仅一个“反扒”案例而无需更多,就可以使我产生对于这种“无限性”的合理想象力。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对草根功能存在的潜力与现实水平的比较、不同领域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比较,等等可以挖掘差距的性质以及根源,如:哪些外部因素?哪些行业因素?哪些自身因素?而基于这些因素的行动才可真正促进草根组织功能与价值的发挥。


之所以将功能与价值作为两个独立的层面来理解,是因为,有时候,草根组织在发挥某个功能时可能具有多个价值,比如,草根在发挥其服务功能时可能具有以下价值:1)为受益群体提供更为及时、贴切需求的服务;2)提供更人性化、或创新的服务;3)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有利于保障或提升该领域的服务质量。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发现草根组织的不可替代性有时候不是发生在“功能”的层面(如:与政府一样,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而恰恰是发生在“价值”的层面(见上述草根发挥服务功能时的三点价值),这使得“价值”作为独立层面的探讨更为有意义。

经过对于35个案例的重新审视,归纳出了以下草根组织的12个价值:


1)  多样性多样性是任何系统(个体生命、物种、生态系统、社会、文明等)保持活力、应对变化、抗逆、永续的重要性质。草根组织在回应各种诉求时往往都能体现这一特性,如:满足个人行善的需求、提供社会交往平台、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提供社会服务等。多样性是任何自下而上运动的特征,并非是草根组织所独有,满足多样性需求的市场也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市场不会无偿地提供社会服务,而同样可以提供社会服务的政府则因为其自上而下的特性而无法在多样性上与草根组织媲美,因而多样性可以使草根组织在非营利领域内具有突出而不可取代的价值。


2) 求平与渗透作用: 草根组织的干预行动或服务具有一种类似水一样的自动求平性与渗透作用,它会主动地寻找低洼、边缘、缝隙的地带,将善的资源从高处、从中心向低处或边缘的地方不胫而走。这一草根特性使得它在弥补政府失灵,提供小众或拾遗补缺服务时是不可或缺的。


3)动员/整合善资源:草根组织具有独特的凝聚善资源的能力,首先,它动员善资源的动力比其他组织更强有力,无论是因为它是求善的主体,还是因为它是受益的主体,也因此更具合理与合法性(政府和商业机构在动员善资源时都具有利益冲突性),因此,在资源的整合、组合中更容易建立互信。 草根组织整合资源还有一些特点,一个是不拘一格,就是说它包含各种资源,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 另一个是,这种资源整合可以打通社会阶层与圈子的壁垒。我们知道,无论是在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都有由地位、领域相似的人或机构组成的各种“圈子”,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份认同,只在适合自己的圈子里玩。 而草根行动则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空间使社会上的最弱势群体与最显赫的群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百年职校、控拜村银匠协会就是这方面的案例。


4)创新:草根组织在为社会提供解决问题方案、提供社会服务内容与方法、发挥公民教育/教化功能、满足个人善需求和社会需求时会展示出创新性,草根的创新性源自它求善的动力(如:强烈的爱憎、正义感、宗教精神等)、主体的切身需要、及其多样性特征。


5)提供贴近需求的服务(服务内容为主):这是草根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功能时体现出的独特价值,草根能够具有这一价值点的原因在于它与问题的距离近,因而易于设计、产生出对于问题更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或服务内容。


6)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服务方式为主):这是草根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功能时体现出的另一个独特价值,它更偏重强调草根组织在服务方式上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态度。 由于草根组织设计服务是发于爱心或理念,而不是基于成本核算(商业服务)或例行公事(政府服务),所以他们的服务更加用心、更加有爱。 举例,慧灵的服务理念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于智障人士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服务的各种具体细节上,比如,中午饭吃什么?在慧灵,智障人士受到鼓励自己选择膳食,对于我们这很简单,但是对于智障人士,自选可能需要半个小时,这半小时就是尊重的“成本”。


7)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 这又是草根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功能时体现出的一个价值。 在一些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领域,从量的角度,草根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微不足道的,但其存在的意义却是十分重要且不可取代的,因为在这些领域如果只有政府垄断性的服务而没有任何竞争存在,保质尚且堪忧,更何谈与时俱进?!草根作为社会服务竞争格局中的对手角色是不可以替代的。 当年中国政府一心要进入WTO,希望从国外引入竞争以促进自身的产业水平提升,这是很大的魄力和自信!政府在社会领域的发展也需要同样的宏图大略与宽广胸襟。


8)权威/公信力:主要体现在草根组织发挥制衡、监督、问责功能时,无论制衡、监督的对象是政府还是企业或资本市场。 草根组织的权威与公信力来源于其民间性/中间性、非营利性、独立性,求善性。站在民间、中间的立场,草根组织代表更大多数人的利益、或代表社会良知以及专业背景,提供着眼于人类社会长远福祉的倡导以及干预行动等。


9)鲶鱼作用: 这主要是草根组织在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时可能具有的一种价值。 在庞大的社会问题面前,草根组织无论从人数还是资源上都十分微小,又往往不具有在提供权威/公正性时的那些社会影响力资源(如,学者、专家、民间研究院、智库等),于是就采取了鲶鱼的方式,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至少可以使问题浮出表面,使更多人关注、思考,甚至采取行动。


10)先锋性: 这是一个主要在草根组织回应求善社会诉求(包括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社会服务)时具有的价值。 先锋性往往由具有先锋意识、思想的个人,以思想或艺术的形式发动,或由反抗期的愤青以比较无序的行动表现。 草根组织的先锋性较前者更实际、更具行动力,较后者更为理性。人类社会是不可能静止不变的,一切事物都会走向反面,今天好的,明天可能就是不好的,与之相较,社会的基本结构以及支撑它的意识形态则不免僵硬而固化,社会需要具有先锋意识的个体和组织,以先锋的姿态来打破僵化的局面。


11)增加社会资本的量与质:社会资本包括微观或说个体层面和宏观或说集体层面这两个视角。“草根功能”报告引用1997年世界银行《拓展财富衡量》报告中所撰:“社会资本的特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社会交往质量和数量的制度、关系和规范”,它的主要内容包含信任、互惠规范、公民网络,它的价值在于社会的福祉、发展和可持续性。” 草根组织的多样性、多维性、渗透性、以及生发活力极大的有利于构筑致密、丰富多彩类型与形式的社会网络,从而增进社会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12) 建立以善为基础的社会信任:这是草根组织回应社会可持续诉求功能时提供的重要价值。 为什么叫“以善为基础的社会信任”?其实是与社会资本理论所关注的信任相对应的。 社会资本理论面临内、外部两大困境,1)自身困境:社会资本顾名思义,是经济范畴的舶来品,强调社会关系以及信任的经济价值,虽然经过概念拓展已经上升到了文化、规范、信任及社群、团体发展的层面上,但始终还是与金钱、物质密不可分;2)外部困境,由于现代社会使人们由联系紧密的血缘集体或社区转移到高度集中化、城市化的国家集体中成为原子化的个体,而日益曾多的流动性也使得人们不愿在某个地方对这种经济性的社会资本做过多的投资。 草根组织的价值在于它所建立的社会信任不同于功利性的社会资本,前者的出发点是求善,后者的出发点是求利。 这种非物质性的社会信任是解决现代“社会资本”理论危机(内、外部困境)的重要途径,即,虽然现代社会影响了人们求利性的社会资本投资意愿,却无法影响到人们在求善过程中产生的信任,因为,求善是超越理性的人性。如,从越野e族、乐水行等,我们观察到草根组织如何在素昧平生的人与人之间建立基于善的社会信任。

希腊神话中有位巨人安泰,安泰只要站立在大地上就力大无比,无坚不催,反之,离开了大地,就变得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大地就是安泰力量的来源。对于草根组织来说在第二篇中提到的草根组织之所以有不可替代性,皆有其来源,失去这个来源为根基,草根组织的不可替代性也将不复存在。这深层次的来源共有三个,分别是主体性、草根性、求善性。


1. 主体性


当草根组织代表某一个主体的时候,无论是民间、消费者,还是劳工、罕见病患者、同性恋以及亲友…,这种主体性是无法替代的,道理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举例:在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案例中,任何非民间的机构替代它出面,包括参与世界民间组织共同的活动,那只能是一种虚假。在代表社会多元主体,如,维护同性恋权益问题上,如果不是靠这个群体以及他们身边的人组织起来,而是政府出面伸张同性恋权益?岂不是会显得很不合时宜吗?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必然存在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和博弈,政府应该作为总体利益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的代表,为多元利益的表达伸张提供平台,并充任仲裁者的角色。而各群体自身利益的维护最好是由其主体性的组织来代表和承担。


在培育公民习惯、能力与精神方面,草根组织的主体性也是其不可替代的来源,虽然学校、共青团等组织也具有培育公民精神的功能,而且覆盖、影响力都为草根所望尘莫及,但前两者缺乏的恰恰是这种主体性,而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是需要公民自觉自愿地付出时间金钱来践行责任时才能真正产生的,而负责公民相应的一些能力也只有投入其中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学习是不可替代的。


还有,行善者的主体性是不可以替代的,因为只有个体身体力行才能使善者获得行善的优惠(表达爱、获得心理满足、自我提升/救赎等)。


保障草根组织主体性的纯洁、不被扭曲、不受侵犯至少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草根组织的自发性,另一个是其独立性,前者保障它在发生时是纯粹的,后者保障它在之后的行为不会受到外部其他力量的扭曲与侵犯。


2. 草根性:


草根性使草根组织在与政府同类功能竞争时具有相对优势。 对于草根组织相对优势的检视必须与政府失灵一同考察才能深入透彻,由于目前“草根功能”报告中有关政府失灵的内容不够充足和易懂,所以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继续这部分的讨论,如有挂一漏万、幼稚可笑之处,请读者原谅我这个公共管理学的外行。


政府失灵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制度性的局限,而草根组织的草根性恰好是政府制度性局限的反面,这是草根优势的根本原因。所谓政府的制度性局限是指由于政府的本性/本质所决定的局限性,比如,a) 秩序性:做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天然强调秩序,因而倾向于将多样性、创新、先锋的价值(高风险价值)置于秩序价值之后,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政府的秩序性”;b)不完全性:政府(特别是民主政权)必须首先服务于大众的利益,无论从合法性上还是效益上都导致政府制度性地不能对小众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将其称为“政府的不完全性”;c)迟钝性:政府作为组织是相当庞大的,必须引入科层才能实现对于自身的管理以及对于外部的管理,同时,政府必须通过规章、制度、程序等方式来降低对于具体人的授权,用以避免个人的偏心、偏见、错误判断所可能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科层与上述管理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对于社会需求、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我们将其称为“政府的迟钝性”。 政府的上述特性:秩序性、不完全性和迟钝性,是导致其失灵的制度性原因。 


与此相比,我们可以发现,草根组织恰好具有弥补其失灵的先天和潜在的优势,它的草根性使其接近问题与需求,因而更有可能提供贴近需求的、人性化的、及时的解决问题办法或服务,这种草根性还可以有效的弥补“政府的秩序性”局限,为人类社会保有多样性、丰富性与活力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制度性的原因,还有一些非制度性的原因可能导致政府失灵,比如国家的发展战略可能导致不均衡的发展与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如:工业、农业剪刀差、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府的不作为、腐败也会导致政府失灵等等,这些非制度性的失灵不是政府与生俱有的,草根组织对治这部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监督、问责、提供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其来源主要是主体性和求善性。


3. 求善性


何为草根组织的求善性?


草根组织是回应个人求善诉求与社会求善诉求的共享载体,包含了人类及其社会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正义感、利他精神、自我实现与完善的需求等。 每个草根组织的诞生无不源自创始人的求善性,每个草根组织的组织使命、愿景无不体现某种社会层面的求善理想。


为什么说草根组织的求善性往往是其不可替代性的根源呢?


首先,草根组织的求善性是其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 我们前面在案例中发现的许多草根组织的价值特点其实并非其独有,譬如动员、整合资源的能力、创新力、渗透力、多样性/丰富性、活力等,市场在求利性的驱动下也具有这些特征。 市场的失灵在于其天然本质——求利性的局限,没有利的地方就没有市场的身影,更不要说市场的活力,在这个空间里,求善性是草根组织之所以能具有资源动员整合力、创新力、渗透力、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活力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人类有自私基因,也有人说人类有利他基因,无论求利(自利)、求善(利他)是否存在于基因的生理层面,它们都是人类及其物种生存与延续的必备性质,人类若是没有自保的天性,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到今天,同理,人类若是不能组织成社会,并具有维系和谐共生的集体主义/利他精神,也根本存续不到今天。 亚当斯密发现“求利性”是人类(经济)生活背后一只看不见的手,用于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增加社会的物质收益,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光靠一只手是不是会失去平衡呢? 难道人类千百年的发展只是靠了这一只手吗?其实“求善性”也是人类(社会)生活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用于善资源的合理整合、配置和流动,增进社会的和谐美好。 这两只手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 其实这只求善的手一直都在默默地工作,只是我们没有如此地看待它而已。


前面已经讨论过草根组织对于社会资本、基于善的社会信任的贡献,基于功利的社会资本建设有其局限性,需要基于善的社会信任来共同建立良性、可持续的社会关系与环境。


求善性驱动的创新力、先锋性、人性化、多样性、资源动员力等等不仅使它在市场失灵的真空领域发挥尽致,同时也会使其在弥补政府失灵方面凸显优势,从而增进其不可替代性。


求善性也是“中间性”草根组织权威与公信力的来源之一,一方面,求善性可以凝聚承担社会“中间”作用的精英分子,做为社会良知的代表或促进社会公正、或斡旋多方利益、或行使行业自律等等;另一方面,这种求善性可以赢得民众的信任,当然,其中必不可少的还要有独立性(客观)与专业性(权威)。

截至本篇我们将草根组织的功能、价值以及不可替代性的来源做了完整地剖析。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与安泰一样,草根组织的根质是草根组织的生命线,脱离了这些本质便会丧失身份,不再具有力量。这些本质就是:主体性、自发性、独立性、草根性、求善性。其中自发性、独立性是对于主体性的保证,必要的话还有自治性,求善性涵盖了公益性与非营利性,具有丰富的内涵。草根组织的本质是生发其功能与价值的根基,是草根组织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必要条件。


但同时这并不充分,因为一些草根价值特性,如:多样性、求平与渗透作用、善资源的动员/整合力、创新力、先锋性、鲶鱼作用、权威/公信力、基于善的社会信任,虽是从草根的本质中生发出来的,但另一方面,草根组织并非生而具有这些价值特质,这只是其“潜质”。 譬如,虽然草根性使草根组织距离社会问题近,但并不等于草根组织就一定对问题敏感,就一定能够设计出贴近需求的服务;虽然求善性是草根组织创新的动力,但也不等于说只要有心求善就一定能够创新。所以,草根组织切不可盲目地自以为出身草根,就可以坐拥优势,而是要正心诚意、兢兢业业地把这些潜质开发出来,并令其发扬光大。而南都公益基金会战略中推出的资助人的银杏计划、资助机构的景行计划、再到支持产品扩散的好公益平台都是基于对于草根组织潜力发挥的促进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