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公益好声音 | 中国流动儿童占比达23.9%,专家呼吁推进“物理空间+社会化服务”模式
实习生 邓自琴 记者 凌萌 2023-05-29 来源: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5月29日电(实习生 邓自琴 记者 凌萌)近日,由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中国好公益平台支持的“连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城长’让流动儿童和城市一起成长”主题媒体沙龙暨“汩汩——流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公益艺术展在京举行。


  据悉,与城市当地户籍儿童相比,无论是教育机会还是社区和社会服务,流动儿童获得的资源都较为有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儿童规模为7109万人,流动儿童占全部儿童比例为23.9%,平均每4名儿童中就有1名是流动儿童。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发总监李远香指出,流动儿童的社区生活现状中有一些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的因素,如居住环境杂乱,父母工作时间长、无暇陪伴儿童,社区及周边人员和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一部分流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相对滞后、学习习惯和行为问题突出,流动儿童和家庭缺少社会支持力量,应对困难的能力薄弱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传进认为,很多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有了一处住所,但对他们来说,这个临时住所并不是“家”,他们仍有强烈的漂泊感和不安全感。“社区对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流动儿童心理上有漂泊感,要把生活空间固定化、扎根化,就必须以社区为坐落点。二是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教育是核心,但社区也承担着很多社会化教育功能、儿童成长功能、参与社会的功能。”


  陶传进补充道,社会组织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资源、帮助和社会服务。这其中颇有成效的是“物理空间+社会化服务”服务模式,即为流动儿童创建一个物理空间并在其中开展结构性的社会活动,通过持续地开展活动,让流动儿童和社区建立连接,将其社会关系扎根于城市,这一模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流动儿童所面对的难题。


  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创始人、理事长林岳表示,希望国家已经建立的“儿童之家”能够运转起来,其服务范围能覆盖社区中的流动儿童。同时,希望将流动儿童中的困境儿童纳入民政系统的困境儿童托底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