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媒体沙龙在京举行

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

6月19日,由南都基金会支持多阅公益主办的“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主题媒体沙龙在北京举行。儿童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学校代表,志愿者代表,媒体记者齐聚一堂,以多阅阅读桥项目的实践探索为典型案例,探讨乡村学校阅读教育现状及创新实践。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青少年阅读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当前,阅读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受信息碎片化、乡村学校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影响,乡村青少年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破解乡村儿童阅读教育“有书不读”的困境,促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点话题。


变局中的乡村教育与公益,剖析困境探新径


沙龙上,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的主题分享聚焦“大变局下的乡村教育及教育公益”。他指出,当前的乡村教育面临多重变局,一是“城挤乡空”导致乡村教育主体流失;二是AI时代下的乡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需要重新定义;三是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1753169513982051.png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

“儿童是教育公益的核心主体,尤其对于乡村教育来说,乡村的孩子们更需要陪伴。教育公益未来应构建以儿童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志愿者等为支持的儿童成长的共生生态,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唤醒孩子们主体意识的觉醒。未来,要推动资源提供者向能力赋予者和权利倡导者转变,站在更大的变局中思考教育公益的未来。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和记者朋友们分享了她眼中的“乡村儿童阅读公益观察”。


1753169615403322.png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


卢玮静表示,乡村儿童阅读公益的发展经历了“捐书时代”“人书共建时代”,目前已进入“整体县域推进”阶段。“随着公益组织的迅速发展,AI时代下,未来的阅读要注重人和知识关系的重构,进一步凸显人的价值和阅读的价值,下沉到一线,推动在地的人乃至在地生态发生改变。让人与人之间相互激发,共建多方共同思考、协同行动的阅读生态,以下沉、激活和共生创造更多可能。”


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聚焦“多元志愿者长期陪伴乡村儿童自主阅读模式的十年探索”,阐述了多阅公益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困境的经验,展现了机构带动多方共创,促进乡村儿童自主阅读的过程。阅读桥项目旨在培养乡村孩子自主阅读习惯,将之作为长期目标,构建“远程志愿者阅读陪伴为主,在地志愿者辅助支持,结合教师共创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项目模式,以此唤起孩子自主阅读内在动力。


1753169730339312.png

10年间,多阅公益秉持“让阅读成为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的桥梁”使命进行了诸多尝试和优化。他们把儿童自主阅读成长分成了3个阶梯:读完一本书、习惯养成和思辨创造,并带动乡村教师、多元志愿者和学校共创。张升华介绍说,以云南金源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在开展多阅阅读桥项目后,部分孩子们的表达力提升、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志愿者阅读陪伴是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能构建朋友式的关系,更平等地对话。我们希望通过志愿者的长期陪伴,给孩子们带来更多鼓励,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潜能和内生动力,帮助其养成阅读习惯。未来,希望通过创新和陪伴,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更好的发展,为解决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问题贡献更有效的路径。”



搭建阅读桥梁,多方共创一线实践模式


在乡村儿童阅读领域活跃着很多一线实践者的身影。云南寻甸仁德四小副校长胡思珏和甘肃瓜州双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张玉荣作为学校代表,分别以“用陪伴与共创点亮乡村儿童阅读之光”“一场阅读的破茧之旅”为题作了分享。


胡思珏副校长提到,乡村教师资源有限,学生普遍缺乏阅读习惯。随着多阅远程阅读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养成了自主使用阅读记录册的习惯。他们不再羞涩,逐渐敢于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


她介绍:“学校组织老师安装设备、开展培训、磨合沟通,将每周三下午的课程定为全校的阅读课,每天早晨和下午都安排了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并与志愿者一起细化孩子们的阅读任务,优化‘阅读记录册’。在3年实践中,远程志愿者带领近40个教学班开展了300多节线上阅读课,3000多个孩子受益,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多阅阅读桥项目的核心力量在于‘多元志愿者加老师共创’。课程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摸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孩子的阅读路径。”


张玉荣介绍,孩子们从默默无闻变得积极主动发言,也从原来有书不读的状态,到后来为了在阅读课上讲好一个寓言故事,不断地练习,甚至能够背诵。有的孩子说:“小包老师、奥奥老师,天气很冷,要多穿衣服,别着凉。我们很爱上你们的课,上课感觉很开心。”


“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产生了对阅读的热爱,汲取了更深层的力量,精神世界被不断地重塑,也逐步建立了双向的深度链接,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张老师说,“未来,愿孩子们能在‘悦’读中绽放光芒,在‘越’读中跨越山海”。


活动还请远程志愿者韩晴晴和在地志愿者丁一诺做了实践观察的线上分享。以“‘连接、陪伴、共生’下的我与多阅”为题,韩晴晴分享了自己作为志愿者在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自己观察到的孩子们的改变——孩子们回答问题时,不再机械地照着课本念答案,学会了自己组织语言。


“我们要给予孩子们更多鼓励和信任,注重他们自身想法的表达。我很高兴孩子们能够分享他们的想法,他们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也获得了力量。这种变化是对志愿者的信任和接纳,我们也与孩子们建立了‘教与学’的链接。”韩晴晴说,“在多阅的远程阅读活动中,我也丰富了自己的公益实践体验,有了更多思考。我坚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助力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


“在地评估”是多阅阅读桥的一大亮点。“多维评估”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项目价值,验证项目成效。在地志愿者丁一诺分享了如何通过“多维项目评估体系”确保项目有实效。她介绍,阅读桥项目以“看到人”和“在地参与”为目标,搭建了立体的评估体系,包括4个核心板块:日常监测、问卷收集、师生访谈、入校观察。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通过不同角色和方式,逐步靠近课堂、学生阅读和学校环境的真实状况。‘在地’是我们走近真实的关键,正因为有在地志愿者的长期陪伴与真诚交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阅读生活。”丁一诺介绍,在地志愿者在访谈、入校观察板块的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会以理解而非评判的态度和孩子们交流,渐渐地,他们愿意和我们说真话,我们据此改进工作,真正为孩子们发声,帮助阅读桥项目变得更好。”


扎根一线,共创教育阅读教育新生态


在活动的圆桌对话环节,黄胜利、胡思珏、卢玮静、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顾雅婷和多阅公益理事长周洋就“如何用多方力量构建一个促进乡村孩子阅读与成长的教育公益生态”展开讨论。


1753169988140350.png

圆桌讨

胡思珏表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把阅读变成常态化课程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相关方参与,用好的方法启发和指导孩子们阅读,获取关键信息。


顾雅婷表示,阅读生态构建有3个层面:一是要有好书;二是建构支持体系;三是社会组织应进入一线服务、陪伴。“让孩子们从拿到书到真正阅读,需要构建一套方法,也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多方共创。最好的状态就是回归本真,让阅读真实发生,真正的阅读就是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


周洋认为,推广阅读最核心的是要相信儿童,给孩子自主空间,也给学校和老师创造自主空间。在不同群体中识别同道,发起共同行动,在彼此的陪伴中,建立共融生态。


卢玮静强调,“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重要,是让他们进入阅读世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共建的过程中,公益组织要更多地起到催化作用,要把舞台还给一线实践者,让他们的力量得以生发。”


1753170086777796.png

来自华夏时报、新京报、中新社、南方都市报、凤凰网等媒体记者参与沙龙并交流

活动总结环节,周洋表示,“在多阅阅读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共创是很重要的方式,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共生关系。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儿童自己也能自主阅读,共同参与构建美好的未来。”


1753170167314328.png

多阅公益理事长周洋

中国青年报 | 青春出动共建社区花园
解放日报 | 作为入口的社区花园
光明日报 | 呵护特殊的人生旅程
媒体沙龙:从社区花园出发,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之路

11月17日,由南都基金会支持四叶草堂开展的“从社区花园出发,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之路”主题媒体沙龙与项目探访活动在上海举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区层面的基层治理是所有治理的基础,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居民构成和空间布局,既有一致的公共利益,也有彼此冲突的个人诉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寻找到一致性,让居民学会协调彼此的利益和冲突,如何鼓励居民去参与公共事务,尝试讨论和协商,在社区中创造社会资本,营造公共空间,达成良好的基层治理,是各地面临的重大挑战。


十余位媒体记者和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及社区自组织代表齐聚一堂,以四叶草堂多年来基于花园空间营造的社区治理空间建设为案例,聚焦在地社区的参与行动及其可持续性,分享方法与经验,探讨如何应对挑战。



唐有财:培育公共性是基层社会治理未来的方向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曾主导培育多项上海市社会治理品牌项目。他认为:“社区共同体是整个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基石。”他在沙龙中做了题为“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的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的主旨发言。


唐有财认为,当今社会结构与社会基础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空间相邻的小规模社会,而是建立在分化、分工基础之上。在这一条件下,社区共同体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国家助推和培育,通过治理的介入来形塑。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借助共同的物理空间关联,通过解决公共事务由“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发展,进而居民有机会开展互助合作,产生认同归属。


社区花园等街道社区活动就提供了构建熟人社区的重要契机。同时,居民的成长与社区的发展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关系,最终在利益、公共事务治理、情感、价值多个方面构成社区共同体的成长。


据他观察,上海许多街道正在通过各种路径开展探索,涉及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居民多个主体。他以东明路街道社区治理模式为样本,分享了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注重社区的活力,强调社区本位、底层创新,尊重社会的首创精神,重塑了社会动员和参与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居民主理人,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从单一的“有问题找书记”变为多重关系,重塑了社会关系结构;此外,社会组织的介入推动了治理方式的转型,从传统的“work by”——借助外部权力、手段的管理型工作模式,走向“work for”——服务型工作模式,继而走向“work with”——与居民合力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社会组织借助多种创新方式与项目,将政府、企业、多种社会服务和新就业形态联动起来,给社区带来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实践中,社区组织还通过创意实现了社区的主题化发展,将音乐、戏剧、艺术、花园等主题,把居民的兴趣和个人价值与社区关联起来,让不同人群产生对社区的认同。


唐有财认为,培育公共性是基层社会治理未来的方向,城市更新必须与社区营造有机结合。



社区花园十年经验:多方合力更可持续


四叶草堂自2014年起,从实体的社区花园空间入手,通过花园建设撬动居民参与,逐步推广和组织参与式社区规划行动,对老人、儿童、各年龄专业行动者等展开培育支持,从而推动更多具备自主性的、高质量的社区花园实践行动,进而推动社会治理。


四叶草堂总干事尹科娈分享了“从社区花园出发,四叶草堂的十年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之旅”。至2023年底,团队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的社区花园总体数量已达到288个,通过团队培训赋能或市民自主学习,由社区设计、营造、维护的社区花园数量,已经超过了1800个,社区参与和营造工作坊超过1900场。近年来,团队更加注重系统性培力赋能,从社区花园到参与式社区规划,走向街区和城市的共生。此外,四叶草堂还支持了全国20余个城市建立“社区花园行动网络”。


从2014年开始的十年间,四叶草堂在上海首个位于开放街区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探索样板花园的可持续模式与机制;在上海东明路街道,探索基层系统性参与式社区治理路径;在市域层面专项社区花园参与行动——南宁老友花园行动中,探索社区花园标准化的路径;在上海徐家汇街道,探索家校社联盟助推参与式社区规划;在上海万科理想之地社区营造架构与行动中,探索商品房社区的前置性社区营造机制;在(武汉)保利地产商品房社区共享农场——武汉保利时光草堂项目中,探索地产轻量接口运营合作模式。四叶草堂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社区花园成为一个起点,在更多的不同公共场景中去生长出在地的解决方案。


她介绍,由同济大学牵头,四叶草堂为主体筹备的“社区花园”团体标准制订工作正在进行,这在社区花园领域将会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对于社区花园的可持续性,尹科娈表示:“公众参与的公共性比社区花园空间的样态更重要;让花园生长出更多可能性,比一成不变的稳定性更重要;公共部门和社会力量多方合作的运营模式比单一来源的模式更可持续。”



创智农园:从外部支持到自主可持续经营


尹科娈提到的“创智农园”占地 2200平方米,是上海第一个在开放街区绿地中的社区花园,它也是目前唯一以社区花园为主题的公共绿地。最初由四叶草堂策划与管理,后来实现了由周边社区的热心居民志愿者组织的“共建社”自主运营。

四叶草堂创智农园项目负责人、农园堆肥小组发起人秦颖分享了“创智农园”的缘起和其作为自然科普基地、社区规划师办公室、承载特色规划/建构类青年儿童实践项目等方面的多重价值以及“创智农园共建社”模式。


2022年12月,居民自组织“创智农园共建社”在四叶草堂团队支持下成立,参与创智农园管理维护和项目运营等共建活动,共建社通过责任共担、权益共享、财务公开、分工协助的方式期望建设一个收入支出平衡、可持续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开放又有序的组织,能够长久地服务创智农园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活动,管理和支持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俱乐部,维护创智农园环境。


“创智农园”依靠四大板块实现可持续。


其一,社区居民有权认领一片“一米菜地”,借此学习种植、进行自然体验和劳动实践;


其二,参与在农园或者由共建社员举办的各类自然教育和公共空间改造为特色的亲子共建活动、兴趣活动小组、课后晚托以及面向家庭和成年人的心理类疗愈活动等;


其三,“共建社”支持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新机遇,如女性小微创业,支持优秀项目负责人成为四叶草堂生态伙伴,在共建社的平台上获得项目机会、创业指导和相关资源;


其四,邀请志愿者参与室内外打理、活动协助、项目助教等服务。在可持续发展探索之路上逐渐形成了“借社会之力”“多元资金来源”和“提供高质量专业服务”的三种发展模式。



社区花园:推动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双向奔赴


董莲婷是东明路街道第一个社区花园“心怡花园”主理人,也是东明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成员,她观察发现:“在社区花园营建过程中发动社区参与,有效推动了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向奔赴。”



2016年,长期从事街道工作的董莲婷搬到了东明路街道金色杉林小区,她观察到,小区的绿地改造由于业委会资金不足且缺乏专业的设计而效果不佳。刚接触社区花园理念的董莲婷由此着手介入改造工作。一方面向街道请示将用于小区补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社区花园试点建设,一方面学习社区花园实践手册,加入四叶草堂的萌芽计划,开展调研,开展花园设计。通过发动社区居民和儿童的参与,2019年10月,社区花园“心怡花园”成功建成,此后又在凌兆佳苑小区建成“幸福园”。“虽然只是一个小切口,但它所创造出的公共空间可以让居民逐渐具有主人翁意识,随着参与度不断提高,社区慢慢变得更有温度和活力。”董莲婷说。


她介绍,居民参与社区花园营建案例入围了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居民从社区花园看到了政府部门对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参与共建的居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行动者“大圣”:

希望每一个个体都能被“看见”


今年45岁的段子手“大圣”是一名资深景观项目负责人、新华小菜园“有种行动队”联合主理人,最近刚刚转型成为一名在公益机构工作的职业社区营造师。



2023年,陈晗(兔子)等在地居民、工友、社区小店店主、专家学者、设计师,在联劝公益“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的支持下成立了在地团体“有种行动队”,将新华路345弄的一片闲置用地改造成为社区共享的菜园。


依托有种小菜园成立的新华在地社群,先后共有800余位社区居民参与过小菜园的共建。在这一场域下,“有种行动队”举办了参与式工作坊、木工工作坊、种植、植物巡游、零废弃堆肥系列培训等活动。2023年,“上海市新华路街道零废弃社区营造行动”成功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管理的“零废弃社区”项目,“有种小菜园”成为零废弃社区花园的样板示范点之一。


2024年3月30日,“有种行动队”举办了首届“新华零废弃社区花园节”,通过春日游园会、主题市集、春季种植、厨余堆肥、环境教育等多样的活动形式,鼓励居民参与到零废弃行动中,宣传倡导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助力新华零废弃社区的建设。


大圣说:“‘有种’到底是谁?我们是以志愿者为主角的团队,我们是大的合唱团,我们有负责商务板块的陆雪涵(多肉)、负责项目板块的陈晗(兔子),负责志愿者共创的孙樱姬(大圣),还有更多我们核心成员,像赵爱霞是在地的退休居民,她跟刘子昂搭手形成老少配的形式,把新华小菜园做了更好的运维,所以要非常感谢“有种”团队成员的家人、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父母们,别看我们这里几乎都是女性,因为男人在我们家庭里支持我们呢。”


这或许就是居民乐在其中的原因。


东明路街道治理:

政策支持构成了行动的坚实基础



东明路街道社工办主任陈维分享了东明路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行动实践。




陈维介绍,东明路街道于1999年成立,因其纯居住型社区属性,企业入驻少,无大型产业区、商务区,相比其他地区资源禀赋不足,文化沉淀薄弱,居民参与不够等问题,成为着力解决的治理方向。在此背景下,东明路街道编制了《“宜居东明”人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多元主体参与构成了东明路街道的行动框架。在社区围墙内,东明路街道以“聚明心”党建工程为牵引,构建了从街道到片区、街区、网格、楼组的五级治理架构共同推进治理工作;居民区层面,居民区党组织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发动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在社区围墙外,成立了街区党组织,下设街区治理工作站、街事会、群团组织、街区发展中心,代表不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街区治理,将市场主体作为治理最主要的力量。


另一方面,政策支持构成了行动的坚实基础。2020年,东明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合作引入社会组织四叶草堂,以解决社区问题为出发点,以城市微更新为手段,以社区花园网络为空间载体,通过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促进社群共同参与重塑家园的“东明实验”。


围绕绿地空间改造,东明路街道广发英雄帖,招募社区规划师,征集社区规划提案,围绕规划提案,培育骨干队伍,维护居民的参与热情。2021年—2024年间共征集200多个社区规划提案,建立100余个社区花园的“心怡花园”主理人董莲婷就是该计划的第一批实践者。4年间,街道连续举办了“花开东明缤纷社区”花园节。


围绕规划落地实施,形成了“居民提出意愿建议”“规划师提出设想”“集体讨论设计规划”“组织项目建设”的绿地空间规划推行“五步法”。迷你项目由社区居民募集资金自发组织实施,小型项目由居民区安排自治金,“微基建”项目组织实施,大中型改造统一申请政府“实事项目”立项实施。


陈维总结道,“参与式治理需要各类参与主体的认同和支持。只有把全体居民、市场主体发动起来,培育社区认同,以社会自我协调机制探寻利益最大公约数,治理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最大支持。”



刘悦来:社区治理动力来自居民自我成长的需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悦来说:“很多人认为类似社区花园这样的公众参与自主行动,在上海能做得通,是由于经费支持、官员眼界开阔、民众综合素质高,在西部地区肯定不行,其实我有点不太服气。”



在不借助政府推动,没有项目资助的情况下,刘悦来通过与新疆当地青年自组织合作开展草根行动“花开乌市”,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在新疆当地建立了20余个社区花园参与式微更新基地,通过竞赛建立了超过50个小型实践点位。他还分享了一位新疆青年自组织成员通过组织开展社区花园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和研究论文的事例。“社会治理的动力来自社区居民自我成长的需要,只要有成长,他们就愿意花钱、花很多时间用心做,所以学习成长是社区花园最核心的关键词。”


刘悦来介绍,社区花园最初从“场地”概念开始,逐步被拓展定义为:“利用城市/乡村零碎空间(通常不改变用地性质),通过公众参与共建共享的景观营造手段,实现社区空间品质提升与多元合作共治的开放式公共空间与相关方法(论)。”他认为,社区花园已成为社会创新行动的载体。“像社区花园这样的小微空间,它和我们每个人的接触是特别密切的,24小时,365天,一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旦跟它产生关联,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链接。”


他提到,在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由1个发展到100个,达成了模式探索的关键突变,这得益于来自更多民众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来自顶层设计、顶层规划自上而下的推动,在这一过程中颇为关键的是“让更多的社区能够参与进来,不掉队”,让不同社区共同参与,互相学习,使其形成充足的动力。东明路街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街道部门之间的系统协同。



社区花园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策略


围绕“当下社区花园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策略”,与会嘉宾在圆桌讨论环节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思考。



唐有财围绕社区治理领域的现实状态与潜在挑战,政府优化基层治理体系与社会组织建立核心竞争力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刘悦来提出,面对当下空间更新跟社会发展的不匹配问题,无论何种专业都应当深入理解人文精神,尤其基于公共空间、公共阵地人文的培育。


大圣正处于由行动者向赋能者的转型期,她分享了“有种行动队”如何通过让成员轮番登台,让小伙伴都做好充足准备的经验。


面对“当外部专业力量撤出后,社区如何依靠自身生命力保持活力?”的问题,董莲婷总结出:有固定在地团队、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花园自主维持活力的两大关键点。


来自解放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上海日报、财新杂志、北青深一度、东方网、中国城市网、至爱杂志等12家媒体的记者参与了本次活动并与嘉宾互动交流。


参会成员随后还前往三林苑、创智农园两处项目点实地采访参观,亲眼目睹社区改造的成就,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交流,了解社区如何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处理历史问题,如何就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以协商,更新改造居住空间,如何发动居民自主参与和维护,通过花园撬动居民参与的机会,从实体空间的营造发展到文化空间、公共空间的建构。


澎湃新闻 | 乡村美育浸润如何行动?多方探索创新,呼吁社会形成共识
南都观察(2023)

项目名称:南都观察(2023)

项目开始时间: 2023年1月

是否对该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 否

项目收入:人民币  0元

项目支出:人民币  1084266.05元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公益事业发展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该项目基于“南都观察家”微信公众号发布由专家、学者、公益实践者等对民生保障、教育、养老、社会治理等议题的专业解读和观察,以促进公众关注社会公共议题并进而了解和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同时利用南都基金会扎根公益行业的优势,访谈并发布了关于视障人士、流动儿童、自闭症患者群体公益项目的深度体验文章,传递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和成果。

项目周期: 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


公益好声音-2023年度“中华慈善日”户外公益广告传播

项目名称:公益好声音-2023年度“中华慈善日”户外公益广告传播

项目开始时间: 2023年8月9日

是否对该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否

项目收入:人民币 0元

项目支出:人民币  91348.99元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公益事业发展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该项目支持优秀的公益项目在“中华慈善日”前后增加公众曝光量,让更多社会公众认识和了解优秀公益项目。项目共支持25个优质公益项目投放户外公益广告,广告点位包括北京南站、王府井工美大厦、朝阳大悦城、朝阳合生汇、国贸和西单地铁站、部分楼宇以及《财新周刊》《中国改革》期刊。此次公益广告投放获得了公益组织欢迎和好评。

项目周期:2023年8月9日-9月12日


公众传播倡导与能力建设项目(二期)

项目名称:公众传播倡导与能力建设项目(二期)

项目开始时间:2022年12月22日

是否对该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否

项目收入:人民币 0元

项目支出:人民币 493797.6 元

运作模式:混合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公益事业发展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公众传播倡导与能力建设项目(二期)在前一期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拓展社会组织开展公众传播的有效方法/路径,提升媒体对公益慈善正面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提升社会组织面向公众的传播能力。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传播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事业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慈善文化,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地发展。

 

该项目2023年邀请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妇女报等48家次主流媒体参与主题媒体沙龙活动,深入四川、河南等地公益项目一线采访,共形成媒体报道40篇,转发556次,挖掘典型、总结经验、凝练亮点,讲述社会组织好故事,传播社会组织好声音、正能量,弘扬慈善文化。

 

合作方: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北京善行直达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周期: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

本项目得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支持的社会组织有效性传播项目的资助。


公益好声音-公益项目传播推广支持计划

项目名称:公益好声音-公益项目传播推广支持计划

项目开始时间: 2022年12月20日

是否对该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 否

项目收入:人民币         0           元

项目支出:人民币       19858.47      元

运作模式:资助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公益事业发展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公益项目传播推广支持计划,目标是通过新华网传播推广公益项目和公益理念,向公众传递公益的价值,同时提升公益伙伴的传播能力。2023年该项目共助力6个公益机构通过新华网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项目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模式和成果,有助于项目长远发展,同时提升了公益组织的传播工作能力。

合作方:新华炫闻(北京)移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周期: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延期至2024年11月15日。


项目产出 查看更多 >

精选文章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