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浙江日报)他们与灾难抢跑,自身却举步维艰——民间救援,路在何方
金毅 2013-09-15

核心提示:

      他们不是职业救援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企业主、教师、工程师……但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他们都会及时出现在救援现场,其装备之精良让业内人士都艳羡不已,但这些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也有着自己的困扰。

      41岁的陈斌,保险公司业务员,他的另一身份是温州民间空中搜救队队长。该搜救队成立于今年5月,隶属NGO组织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

      正是陈斌,“7·23”动车事故发生的次日,借助动力滑翔伞飞上天空,航拍整个动车失事现场……

 

行动,出于社会责任

      陈斌是个热心公益的摄影爱好者,2007年对航拍产生兴趣,就花了8万元从北京买来动力滑翔伞,开始航拍的公益之路。这些年,他做得最多的是环保,“很多污染现象,在地面上搜查比较难,但在空中一目了然”。

      陈斌也没想到,成立才两个多月的温州民间空中搜救队,竟突然一举出名。

      “能不能航拍?” “7·23”动车事故发生仅半个小时,陈斌就接到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张炳钩的电话。

      “晚上下雨,能见度差,拍不了,但明天早上肯定可以。”陈斌连夜与队友制定次日的航拍方案,并把飞行计划向温州市应急办做了汇报,得到批复。

      7月24日清晨4时,陈斌就和其他4个队员一起出发。

      “看谁的状态最好,就由谁飞。”陈斌在温州城飞行过上百次,拍摄过上万张照片,当仁不让地先上空。

      6时40分,陈斌起飞,10分钟后到达事故现场。

      “现场太惨烈了。”在离地面近百米的高空上,通过镜头看到的一切,使陈斌震惊,但他来不及多想,赶紧拍摄、录像。从东到西,从100米到40米高度,他拍摄了七八十张航拍照片。

      20分钟后,陈斌返回地面,“打开手机,有30多个未接电话,全是索要照片。”很快,他航拍的视频、照片,开始在网络上疯传。

      “我们做这件事,既是为了更快锁定被困人员,为后续救援提供参考;同时,也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拍下第一手的事故资料,好让更多人知道事实真相。”

力量,来自民间志愿

      事实上,陈斌隶属的我国首个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简称NGO)、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7月23日当晚就组织10名应急救援志愿者赶赴现场参与救援工作。

      “壹加壹下设出租车防汛应急服务队、医疗应急志愿者服务队、灾后心理干预志愿者服务队等28个分队。”救援中心理事长张炳钩告诉记者,志愿者不仅有白领、公务员、企业主、的哥等,还有首支新浙江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200多名农民工。

      苍南一直是台风重灾区。如何在台风来临时,迅速展开救援?2007年,当时在苍南县交警大队工作的张炳钩,一直在琢磨这件事。5月的一天,他坐出租车时,无意中发现车上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出租车司机对道路很熟悉,车技也好,车上又有GPS,在台风来临时,肯定比一般人更能发挥作用”。
      同年7月,全国第一支运用出租车车载GPS全球定位系统防汛防台的应急服务队正式成立,128名的哥成为第一批志愿者。随后,台风“圣帕”和“韦帕”相继在苍南登陆,他们奔赴全县各个受灾乡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灾后心理干预服务队的出现,同样出于救灾的实际需要。“苍南拥有五六种方言,每次台风过后,都会有外地的心理专家来给受灾群众做心理干预。但因语言不通,心理辅导的效果大打折扣。”张炳钩说,“我们就想,应该成立由本土专业人士组成的心理干预服务队,这一想法与相关部门不谋而合。”

不过,真正使这个民间组织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还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张炳钩以防汛防台志愿者联盟的名义,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抗震救灾捐赠活动,不到10天,就收到善款多达113万余元。

      这次活动的成功进行,也让张炳钩进一步看清民间组织的力量所在。为了倡导更多人在面对灾难时自救、互救,2008年11月,全国首家在册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正式登记注册。

      自成立出租车防汛防台应急服务队至今,壹加壹已先后参加防台风、防龙卷风等各种灾害救援10多次,转移群众7万多人,救助伤员1500多人,募捐款项达14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0多名。


资金,成为最大困扰

       应急救援中心成立不久,张炳钩就遇到很多草根NGO都面临的共同难题——资金。
      “救人完全公益,可那些的哥志愿者的油钱、过路费怎么办?还有各种装备也需要不断添加。稍有疏忽,救援中心就难以为继。”张炳钩探索解决的方法,就是“政府购买”。
    壹加壹的第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就是与县人防部门合作,把当地所有户外组织联合起来组成民防应急救援大队。此后,当地10多个部门相继纳入合作范围,“毕竟面对灾难,最需要大家互相协作”。

      不过,救援中心的日常基本运作、办公场所、专职人员工资、应急救援装备购买、志愿者意外保险、培训演练等方面,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经费的困境,使这个敢于与台风等自然灾害抗争的80后小伙子,深感“无米之炊”的痛苦。

      “我们正在计划转型。”张炳钩表示,不仅要靠政府,还得有其他资金来源支撑壹加壹发展。如利用口碑不错的壹加壹救援热线4001109453,承接市民诸如开锁、通下水道等便民服务,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监督质量并收取适当佣金。

      对此,不少热心市民表示忧虑,毕竟壹加壹的影响力,来自于公益,一旦与经济利益挂钩,就有可能使其大打折扣。

      在救援中心附近的一个复印店,壹加壹欠了一些复印费没还,复印店老板却一直没去催讨,“他们在做公益的事,先欠着没关系”。

      相对于壹加壹,全国首支专业水下救援志愿者队伍、三角洲救援志愿队的创建者赖忠鎏,对资金困境更有切肤之痛。

      “我们出去救援,都是AA制。”曾参过军的赖忠鎏,是乐清的一名交通协管员。志愿队从2006年成立以来,他已陆续花了20多万元购买专业救助设备,包括潜水服、无线电台、信号弹等。成员最多时曾达100多人,但后来退出的越来越多,新加入的却越来越少。

      赖忠鎏坦言,这跟费用有关,因为他们参与应急救援没有经济来源,人身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救助过程中,队员受伤是常有的事,一旦有人受伤,就得自己负责。赖忠鎏收入有限,所幸有几个做生意的亲戚,每年捐赠十几万元,“这样勉强可以保证组织的运作,否则,我都不知能多撑几天”。

      不过,有一好消息:国家民政部即将在全国开展灾害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的试点工作,“壹加壹”等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正在努力争取列入试点。“不管怎样,试点都将增强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心。”赖忠鎏说。


■专家观点

      清华大学教授、NGO研究所首任所长王名:目前中国有300多万家 NGO,他们在缓解社会矛盾、理性的沟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些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正日益成为促进中国走向和谐的积极力量,但目前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应该尽快从立法、政策和体制等层面,全方位加强措施,以改善这些NGO组织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