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云南信息报)不一样的印度 不一样的公益
2013-09-26

银杏伙伴

“银杏伙伴”是由南都公益基金发起并资助青年人去突破成长上的瓶颈,成为推动某一公益领域发展的领袖型人才的长期计划。

11月2日,24位2010—2012届银杏伙伴(国内民间组织领导人)在心平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前往印度班加罗尔、孟买、德里等地,参访了儿童教育、妇女权益、动物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民间组织。在印度期间,考察团将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两组进行走访,10天的行程里共走访了16个机构组织,涉及领域以青少年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

12月14日下午,绿色昆明总干事梅念蜀,云南真善美草根公益联盟发起人、云南青基会AA乐行工作组总监曾世逸,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昆明培力国际青年旅舍执行长周蓉,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俊,“银杏伙伴印度考察团”的四位分享人在云南大学文渊楼9楼与NGO从业人员、志愿者、大学生、社会人士等分享了自己在印度的见闻。梅念蜀走访了环保,其余三位主要考察了儿童教育、妇女权等社会发展组织。

免费午餐,虽然吃得很素,但也许是他们一天中最好的一顿饭。

席地午餐的孩子们。

和印度孩子们交流。

在印度,很多女性没有经济来源。

印度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国度,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和向往。那里究竟是什么样子?存在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异国的公益同行们正进行着怎样的努力?

12月14日下午,云大文渊楼919教室内人满为患,大学生、社会公益人士纷纷前来和“银杏伙伴印度考察”团内的四位伙伴一起分享印度的见闻与思考,感受不一样的被人“误解”的印度,借鉴印度公益机构的做法,共同思考什么才是“进步公益”。

现场

各种印度问题 让老师应接不暇

“银杏伙伴印度考察昆明分享会”由云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设计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除了“银杏伙伴印度考察团”的四位分享人外,还有乐益青年中心国际志愿者朱艳玲、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讲师陆德泉分享了自己在印度的见闻和对印度的思考。

以前,通过图片、视频、电影人们感受理解印度,图片、视频选取的只是印度的片段部分,印度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人们真实的生活与想法,无法直观的展示给人们。这一次带着对文化、社会和公益的思考,银杏伙伴们给大家分享了另一面不一样的印度。在分享会上,不少社会公益人士和大学生纷纷向老师提出了对印度感兴趣的问题,让老师应接不暇。

“以前我们看印度总是会带着一种大国看小国的心态去看,但这次银杏伙伴,带着我们去看印度的环保、生活、社会,有思考有关注。”作为主办方,云南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教授向荣认为通过他们去看印度,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态去看待印度这个国家。“现在很多国人都有大中国主义的思想,以前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印度,其中带有的是评判思想去评判印度这个国家。我们究竟想要看到印度的什么?中国与印度有哪些相似之处?通过这样的分享会,在讲解过程中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环保

垃圾成堆不在意 要学会对文化的尊重

提起印度,在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片垃圾成堆,到处粪便的景象。“在考察印度的几个城市里,除了迈索尔相对好一些,其他两座城市甚至包括首都大街小巷垃圾遍地,很少见环卫工人和垃圾桶,路边的厕所脏得无法下脚,很多人随处小便。寺庙大殿里相对干净,看不见明显的垃圾,人们都是赤脚朝拜。当我们和当地人一样赤脚朝拜完象神接着赤脚走在街道上时,脚边是各种果皮、包装袋、牛粪……有点小洁癖的方同学受不了。”显著的垃圾问题是留给梅念蜀的第一印象,她提出了疑问“是因为穷才不讲干净,还是这就是当地的传统?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觉得不干净?”可是,由于对当地的了解还不够,至今没有准确的答案。

“这让我想到几个问题:首先,政府公共设施投入是明显不够的;其次,经济在这个话题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因为我们看到很多住在别墅的富人把自家院子扫的很干净;最后,是文化习俗。印度人有用左手上厕所、右手抓饭、打赤脚、席地而坐的习俗。”梅念蜀认为作为外人不清楚这些习俗产生的根源,并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做出落后或现代的评判。但也许,社区发展组织的工作手法比较适用,即引导当地人自己发现并提出希望改进的地方。

梅念蜀分享说,其实,印度农民很穷(据说每四分钟就有一个农民因为贫困自杀),食物也很有限。但是,他们信奉宗教,每种宗教禁食的动物不同,整体算下来基本上猪、牛、羊都不吃了,更很少猎杀野生动物来吃(仅存不多的盗猎以贩卖为主,比如象牙、虎皮、虎骨)。让我们不禁赞叹信仰的力量,赞叹印度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我们要看到他们对动物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对孩子的尊重。”尊重,是梅念蜀此次印度之行所感受到的。

女性

女性权益低下 无经济独立是主因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在银杏伙伴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俊看来,种姓制度是导致印度妇女地位低下,女性权益难以保障的不可抵触的原因。“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种姓制度很严,家族势力很大,女性在种姓制度下地位十分的低下,女性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李俊介绍说,在实地考察的这些日子里,他也分析女性权益受不到保护的原因,种姓制度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最核心的问题是女性贫穷,无经济独立。在银杏伙伴考察期间,在他们拜访的ASPA的机构中,其中有一项就是从事妇女服务。

李俊说,ASPA的很多女性没有经济来源,15年前开始组织女性资金互助小组。由18—25个女性每人凑200卢比(相当于20元人民币)集中到一起互助贷款给有需要的人并收取1%的利息(印度现实中很多人缺钱只能借高利贷,很难还清)。60%的参与者后来不需要贷款了,可以家里有吃的、小孩有钱上学,生活有希望。机构还会帮助农村妇女以互助小组来发展生产,缝纫等方式来改变女性的命运,让女性在经济逐步独立,还组织服务群体来向政府呼吁权利。

“这种方式其实是很好的,我们在这个机构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给予资金支持,而是探索印度的不同社会问题的解决模式。机构不把自己定义为慈善机构,而是帮助他人互助。他们通常会把相同处境里的不幸人群聚集在一起相互协助和自立。”李俊认为作为中国的公益机构更多的是要学会思考与创新。

儿童

教育思维需要创新

主要从事青少年公益活动的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周蓉此次的印度之行,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之下,儿童机构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需要学习的。

TheAnanyaTrust是周蓉最喜欢的机构,最初这个机构只有3个孩子,在坚持了16年以后,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也为几十个孩子(约为45个孩子)提供教育、社交、心理、整体身心健康的自由与责任的教导。“这里没有通常学校的考试、测验和一致化教学,孩子们不分年龄,按照各自的程度进行分组学习。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知道做什么工作,是自由的选择,是由自己决定的,要带着尊重和理解工作,有责任,会照顾他人;也提供基础教学和奖学金资助,让愿意学习的孩子有机会继续上大学。学校不会强迫孩子到教室里上课,也不会强迫孩子上课,以包容、爱和耐心对这些孩子。”在周蓉看来,自由与责任是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

AgastyaInternationalFoundation是致力于印度的教学改变,大部分的学科是以试验的方式进行,孩子们来到学校,会学会科学,喜欢科学,有更大的创造力。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给他们内心种下创造力和创新的种子,这颗创造力和创新的种子可能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继而发展成一个森林的生态系统。“学校的老师不用思考考试和考分、拷问学生,不用照本宣科,而是自由设计课程,边教边学,让学生自由学习,自己寻找答案。教育本应有这样的‘自由意志’、多元和自我探索。”周蓉认为教育本应是培育未来的动力和能力。除了这两所教育机构外,在印度考察期间,还有很多所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让周蓉感触很深。

“教会孩子怎样生活,让小的孩子学会如何独立,让孩子们可以独立、自信,对自己满意;教孩子保持生活存在的生活技能,让穷人知道什么是资源,如何从政府获得;让女孩赚钱并存起来,家庭就会听女孩的想法。让孩子们知道做什么工作,是自由的选择,是由自己决定的,要带着尊重和理解工作,有责任,会照顾他人。看了印度的教育机构,我觉得我们国内的一些教育公益机构要创新教育思维。”周蓉如是说。

现状

需要越来越多的“进步公益”

印度全国有5万多个NGO机构,主要是教育和贫穷问题。云南真善美草根公益联盟发起人、云南青基会AA乐行工作组总监曾世逸则通过这次对印度的考察,觉得作为公益人更多的是要思考什么是“进步公益”。曾世逸理解的“进步公益”是以价值观为标准,从现状来反思根本制度、社会结构、观念性的公益。

“公益存在要有价值,我们现在不仅仅是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扶持,更多的是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要思考怎样去改变现状,怎样做公益才会推动社会改变。”曾世逸认为“进步的公益”是现在很多公益组织所要学习和思考的。

在此次考察的机构中,作为一个以权利为基础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社区发展组织APSA,就是这样的进步公益。机构不把自己定义为慈善机构,而是帮助他人互助。他们通常会把相同处境里的不幸人群聚集在一起相互协助和自立。此外,政府有一些给这些人群的政策、资源,这些人接收不到信息或不知道怎么得到,该机构会去协助争取。不仅如此,他们也知道印度人口和社会问题众多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他们会提出议题联合其他NGO去推动整个政策的制定和转变。同时,又跟政府的几个部门保持长期合作,并在机构内设立不同的对接部门去对口交流,比如:有接触服务对象的,有负责NGO和政府的多个委员会。政府也会邀请该机构以及所联合的NGO组成的这些委员会(不同议题、群体)参与到议会或政府管理中。曾世逸看来,这样的机构才是“进步的公益”。

考察分享日志

绿色昆明总干事梅念蜀:Ranganathittu鳄鱼鸟类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介绍:

Ranganathittu鳄鱼鸟类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面积较小的自然保护区,且开放给公众参观。一进门是一些人工造景,小路、竹子、园艺花卉、亭子,感觉很像公园。这里能看到一些林鸟,还一直能听到一只啄木鸟半个多小时坚持不懈捉虫子发出咔咔的声音。但是,由于没有望远镜,观察效果很一般,大家心里多少都有点失望。

坐上小筏子进入河流中心,从看到满树的果蝠开始彻底改变了对这里的印象。各种鹭、雀、鹡鸰、鸬鹚、岩燕……还有很多鸢、雕等猛禽和其他小鸟同在一棵树上做巢,猛禽一旦起飞,惊得鸟儿们满天狂飞,蔚为壮观。同时,这里还生活着猴子、海獭、鳄鱼。由于事先没有邀约保护区工作人员,只能从参观者的角度粗浅的感受这里。

考察收获和感受:

在这么小的区域里集中栖息着四五十种鸟类和各种动物,非常惊叹!对比中国,即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很难看到这样集中而繁盛的景象,动物都非常怕人。大批候鸟在中国境内迁徙时会被打死(联想到让候鸟飞环保行动),鸟儿见人都绕着飞,根本不可能这样近距离接触。其实,印度农民很穷,食物也有限。但是,他们信奉宗教,各种教派加一起,猪、牛、羊几乎就都不吃了,当然更很少猎杀野生动物来吃。让我们不禁赞叹信仰的力量,赞叹印度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在一块岩石下面发现一大片燕子窝,看到爸妈们飞快地飞进飞出,哺育小鸟,非常感动。

来印度之前看过伙伴分享的一个PPT,里面是垃圾遍地和垃圾满河。来到班加罗尔后发现大街很少有环卫工人、垃圾桶,的确是垃圾遍地,甚至随地小便。所以,对印度环境状况的印象不太好。但是,当看到这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时彻底颠覆了之前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和印度伙伴的交流了解到,印度生活垃圾问题特别严重,但工业较少,因此距离城市较远的河流会保留它原始的状态,洁净美好。

ILID(领导力和机构发展组织)

组织介绍:

这里的开发模式一是“ekalavye”:针对18~35岁高中生和大学肄业生,帮助年轻人获得能力和技术,增加语言技能、数字技能、软技能(口语、交流技巧、思想意识提升,比如抗压等等)。选拔相应的学员针对三个指标进行三个月培训。目前,已有125人毕业。

开发模式二是“在线教育”。印度老师通过网络教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数学、物理。2011年11月,政府计划关闭印度三个州10所为贫穷孩子服务的学校,4800学生将面临失学,其中68%是女童。看到这个情况,ILID接手了这些学校。经营学校开支很大,我们通过“在线教育”等项目为学校运营筹款。

考察收获及感想:

课程开发和模式推广如果是ILID的主要运行方式,我觉得没有必要实验很多模式并且把每个模式从头做到尾,只要找到模式或者更细的方法,找到执行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挑战,完善模式并推广给更多人即可。感觉目前这种亲自把模式从头做到尾会比较慢,也比较难实现该机构孵化其他公益组织的目标。

印度公益水平。政府是社会服务的最主要提供者,然后是基金会,第三股力量是非盈利组织。但是,在印度NGO不是不挣钱,而是创办人不会把利润拿走而继续投入到机构。与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的是,后者的性质是盈利公司,会投入小笔利润到NGO(和中国情况相似)。社会组织种类大概分为:1、基金会,一到两个人发起成立;2、信托基金,10-20人发起成立,启动资金仅需10元人民币(在中国是200~500万人民币);3、协会学会,需要有大量会员(和中国相似);4、社会企业。印度不支持外国人开NGO,对境外资金监管严格。目前,NGO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为8%,同时提供了1/3就业岗位。

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昆明培力国际青年旅舍执行长周蓉

创造力与创新的AgastyaInternationalFoundation

这是到印度参访的第一个机构,带给我震惊,震惊学校的设施设备,也震惊于学校的理念、价值观、独特和自信。

AgastyaInternationalFoundation致力于印度的教学改变,让那些不懂科学的人发生改变。大部分的学科是以试验的方式进行,希望来到学校的学生以后有自己的想法建立科学。孩子们来到学校,会学会科学,喜欢科学,有更大的创造力。为了实现学校的理念、价值观,学校配备了堪称世界强大的科学实验系统和设施设备,虽然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国家是否具有这样的学校,不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印度这样一个来之前有些瞧不起的国家看到了这样的学校,是怎样的教育梦想和理想驱动这样学校的落成,在印度11个地区还将在更多地区推广和建立,70多辆车往返各个学校,每年服务上万人次的孩子。重点不是孩子们1天或1周的学习是否可以学会科学,或者将来成为科学家,而是通过这样的教育,开启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给他们内心种下创造力和创新的种子,让孩子们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和实操,知道创造力和创新不是空的、无法企及的,而是通过某些方式可以实现的,未来的某一天,这颗创造力和创新的种子可能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继而发展成一个森林的生态系统。

学校的老师不用思考考试和考分、拷问学生,不用照本宣科,而是自由设计课程,边教边学,让学生自由学习,自己寻找答案。教育本应有这样的“自由意志”、多元和自我探索。

第一天的参访,我有些惭愧地粉碎了那不知为什么没有来印度之前就有的瞧不起的心态。无论印度这个国家给予我什么样的来自于媒体塑造的感受,这所独特并且坚持、自信的学校,让我尊敬和敬佩。拥有这样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创始人,看到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教育本应是培育未来的动力和能力。

以人为本、赋权、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的Raleigh India

很早以前,中国的一部印度影片里有一句话“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反映了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印度的时间很短,但是我强烈的感受到贫穷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女性地位的挑战也是时时都从参访的机构那里知道,是印度NGO组织的挑战和努力的方向之一,当然中国媒体也在时常报道印度强奸事件及印度妓女村的事;还有那梦幻般神秘的种姓制度,也是一直在周围出现,虽然,印度本土的居民说:自印度建国独立以后就废除种姓制度,整个国家不再提及种姓制度,但是自古传承的一些固有观念和习气,是会随着时间慢慢流传,也许会消亡,但那要非常长的时间长河冲洗。

这是印度的一些标签,至少对于我,在来之前和来之后都感受到这个标签的存在,或淡或浓。因此,印度也就诞生了许多NGO组织及基金会、社会企业想要改善这些印度标签。我在其中看到印度同伴的努力、创新、实践、反思、坚持和自信,Raleigh India打破贫富限制,让无论贫富的全球青年人都可以到印度来体验贫穷继而参与改善贫穷。Dream A Dream、Apsa提供机会给贫穷的孩子学习知识,还要教会孩子怎样生活,让小的孩子学会如何独立,让孩子们可以独立、自信、对自己满意;教孩子保持生活存在的生活技能,和各种公司联系,帮助孩子找工作;让穷人知道什么是资源,如何从政府获得;让女孩赚钱并存起来,家庭就会听女孩的想法;为了符合工作的需求,原来受过教育已经工作的孩子会回来提供课程建议;学校有学习区和实践区,使男孩、女孩能够掌握生活技能,提高个人竞争力;在系统赋权过程中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有权利就要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