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初,好公益平台与悦享新知联合策划推出了“发展策略&规模化路径选择”主题系列访谈,邀请代表性的平台产品负责人和大家聊聊不同产品的规模化路径选择和关键点。在本季访谈最后一期沙龙中,童萌亲子园、十方缘和义仓的负责人毛磊、方树功和闵雄与好公益平台负责人杨丹围绕应对纷繁变化如何找到“我”并保持专注展开了一场对话。
本篇内容包含:
要点回顾:从看见组织到看见人,遇事不决问用户
直播回看入口&直播问答文字版回顾
要点精炼版
从看见组织到看见人,遇事不决问用户
1. 关于“系统”,除了“服务对象”(用户),还要看见谁?
方树功(十方缘):从内向外看到不同层面的相关方。
闵雄(义仓):看到具体做事情的人。
毛磊(童萌):从看见组织到看见人,既要看到作为一个组织的相关方,还要看到这个组织中与我们合作的具体的人。
2. 关于“我”,如何找到独特优势与定位?
毛磊(童萌):1)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做的过程中慢慢就会找到定位;2)多听过来人的分享,少走一些弯路。
闵雄(义仓):定位是一个在向内看和向外看的张力之间、在舒适圈和学习圈之间来回波动的,不断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
方树功(十方缘):做别人不做的,通过分享和合作,去实现最终的更大的目标。
3. 关于“我”X“系统”,如何应对变化?
方树功(十方缘):变化是永恒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做就好。如果你非要我给一个答案的话,我有几句话:1)答案只有你知道;2)答案在问题中;3)答案是涌现出来的。
毛磊(童萌):我觉得有三点,1)提出好问题很重要,要学会把变化转化成问题;2)应对变化是个人主动选择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闵雄(义仓):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从外部获得启发,可能是解决问题、穿越周期的有效方法。
杨丹(好公益平台):守正创新,不变的是使命,如何应对变化是一个内修外练的过程。
4. 给伙伴的一点建议
闵雄(义仓):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最有价值的需求点,力争实现单点突破。
毛磊(童萌):遇事不决问用户,洞察用户需求后,肯定会有个做减法的过程,从那些失败的教训中,找到做选择的真实证据和参考。
杨丹(好公益平台):分享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时候,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其实可以多问一下,我们的机构到底为什么而活。
方树功(十方缘):放下规模化,才能实现规模化。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我,破除我执,才能实现更大的愿景。
直播回看入口
详细问答版
简单介绍一下各自正在开展规模化的公益产品
毛磊(童萌):童萌亲子园是一个与社区或社会服务机构联合共建,通过盘活以儿童之家为代表的闲置社区公共空间、支持宝妈在家门口就近创就业的方式,为社区中普通收入的0-3岁幼儿家庭,提供“离家近可负担值得信赖”的亲子早教服务。
给产品下定义是个做减法的过程。后半句目标的部分,为谁提供什么服务,一直没有变;但是前半句方法的部分,和谁合作,用什么样的空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一直在不断调整和聚焦。
闵雄(义仓):有别于传统义仓的公益粮仓概念,现代义仓是以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为基底,回应居民需求,“重塑邻里关系、推动社区互助”,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系列社区工作方法的总称。
方树功(十方缘):十方缘组织志愿者义务为中国4000万重症、临终老人提供爱与陪伴服务,满足他们面对死亡感到孤独恐惧时的心灵呵护需求,让每一个生命在爱与陪伴中,在宁静祥和中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
Q2
最初是眼睛只盯着服务的重症、临终老人,中国人比较忌讳谈死亡,一般就简称老人了。随着服务老人的规模越来越大,发现很多爱心人士也愿意去服务老人,就组织大家一块去做志愿服务。
做就好,是指只有在真正的服务中去做,才能体验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通路去服务好老人;
在就好,是指任何通路、任何方法,都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对和错,只是在特定的时空点是不是最恰当的,是不是最轻松自在的,是不是能更好更快更多的去靠近服务对象;
爱就好,是说真正你喜欢它,就有无穷的方法、通路。
毛磊(童萌):我觉得有两点,1)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做的过程中慢慢就会找到定位;2)多听过来人的分享,少走一些弯路。
首先比较概括性的一点,就还是回到方老师说的,你做了之后,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机构或自己最擅长的点在哪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试错,试出来。
怎么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产品经理或者具体负责产品的同事,除了去听取二手的信息之外,还要去一线感受利益相关方给你的最直接的互动和反馈。遇事不决问用户,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有一点,如果伙伴们可能是刚刚想做,或者刚刚开始做一段时间的,我倒是觉得不用太早去考虑这个问题,先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可以比较好的去发现什么是你真正最擅长的点,然后你才有可能在那个点去突破。其实真的是做出来的,早期不要去做太多太大的规划,包括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太多比较长远或者宏观的规划,也都是还在不断的做,一边做一边认识自己。
但同时我觉得还有一点可能是会对大家有帮助的。比如好公益平台跟悦享新知做的分享,这一期有三家伙伴,后面还有好几期很多伙伴,可能我们不能叫标杆,但是我们也算过来人。如果你觉得你的产品或者业务,跟谁的机构是比较类似的,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找到联系方式,跟过来人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少走一些弯路的潜在的办法。
闵雄(义仓):定位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在向内看和向外看的张力之间、在舒适圈和学习圈之间来回波动的过程。
其实项目定位也是一个不断去探索,不断去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就像我们上一次谈到张力的部分,我觉得张力有两个方向。
第一块就是个人成长的方向,应该是向内看的,是项目的创始人或机构的负责人的心态与个人的需求、组织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显现,它其实是会影响到组织的战略,或者说规模化过程当中的策略,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机构发展的维度,更多的是向外看,看到外部的资源。当资源来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去接受它,或者说我们按照资源的一部分诉求去推动规模化。
定位像是在这两个维度中间去找一种平衡。它处于一个舒适圈,自己觉得很舒适的一个位置,同时又处于一个学习圈,有可能是你不断的又想去突破自己,这样的过程。
在做的过程当中,不断有来回、有波动,有这样的一个感受的过程。最终的定位其实就是在做的过程当中,在成长和发展这两个张力所形成的一个结果。
义仓的不同阶段是跟机构的发展和外部的资源都有关系的。基于机构的发展,外部的资源以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来拓展,让更多的人受益,或者说提升项目的规模化等等,不断去看见自己,不断的去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的一个过程。
方树功(十方缘):十方缘的独特优势和角色定位是做别人不做的,然后通过分享和合作去实现最终的服务4000万老人的目标。
我理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我们要做什么比竞品强,而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儿,让别人都比我强,这完全是一个相反的思路。有这种思路和我们所做的临终关怀行业也有关系。
临终关怀领域有五个方面,前四个方面都是完整的系统和行业,充满了竞争,而人文关怀特别是90%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如何去超越面对死亡的恐惧,研究得人特别少,也是大家不是很愿意去研究的领域。所以,我们就专门做这一块,把别人不做的领域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在做的过程中感悟出来一个道理,其实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有美好愿景的和理想。实现理想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通过我的努力去实现我的理想和梦想,还有一种是和别人合作,让别人代替我去实现我的梦想。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就萌发了把我们研发的、总结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我们的基础上去更好的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就像开车学驾照一样,任何在这行业里的学驾照,要学会的开车的一个独特小技能,以后他会做得更好。
我总结了一下,如果非要用竞争力的话,那就是我们专注于别人不关注的,不想做的那个东西,是我们的竞争力;我们真正的独特价值,是把摸索出来的这些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和组织,连接十方缘就是十方缘连接十方的缘分,把方法技术分享给他们,然后支持他们能更好地服务好这些老人,完成我们共同的梦想,是这么一种逻辑。
杨丹(好公益平台):从好公益平台来看伙伴的优势和定位,重点在两个方面:1)公益产品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满足用户的需求;2)伙伴对影响力规模化和对系统的思考。
第一,很多来申请好公益平台的伙伴都已经有一个公益项目或者公益产品,它是不是可以为受益人创造价值,是不是可以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在第一层次会看的。
第二,在规模化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从面向受益人,到面向合作伙伴的转变,我经常会问伙伴,你的合作伙伴是谁,他为什么要跟你合作,你能为他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在选项目的时候会想要看到伙伴在这方面的思考。
最后,系统是动态的,每个机构都有一个有形的或无形的网,我们也希望看到伙伴对系统的思考,看到了哪些需求,有哪些资源,与机构的使命、价值,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等等。更多希望看到伙伴在这个过程中的潜力和思考。
Q4
Q5
最后还可以给伙伴哪些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