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关于妥善处理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面临关闭事件的函
2012-07-22

编者语:

北京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原:京华希望学校)在2012年夏天的“无疾而终”是令人非常遗憾的,这样一个承载着民间公益办学理想的探索(新华社时事评论员2007年评论:这是通过制度创新探索政府与市场之外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参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在这个夏天被迫停止。面临相同遭遇的还有另外一所知名的公益学校(参阅:同心实验学校致社会各界公开信)以及另外两所私人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

期间,我们秉持最大的诚意努力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5月30日收到关闭学校的口头通知,6月4日学校上报请求继续推进对学校的扶持审批工作,6月19日上午收到责令停业关闭告知书,6月19日下午与金盏乡政府相关负责人洽谈,6月21日,与朝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洽谈,7月2日,致函朝阳区委区政府,7月16日,配合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安排分流工作),并提出了4点合理要求。事实冷漠地告诉我们,民间的力量是微弱的,没有媒体舆论的介入,没有强力部门的发话,民间的声音不被予以应有的尊重对待。我们希望对话的想法有点一厢情愿。

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全部由政府来办。如果我们能实事求是地看,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政府多年来未履行自身职责,才有十多年来,众多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新公民学校这样一种公益办学模式的存在也弥补了单一公办学校模式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分流的方式并不能"完美(这确实是个奢望)"地解决那些孩子上学的问题,需要提供的7证就足以拦住不少跟着父母来到城市的孩子。还有那些多年奋斗在打工子弟教育一线的教师呢(曾经多年来平均月工资1000多元,每年10个月工资)?谁来考虑他们的权益?

这次朝阳区4所打工子弟学校面临的关门事件,很可能又像历年来北京市的数次关校风波一样在数月后在舆论层面归于"平静"。我们不知道还要多久,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公权力部门才能做出公平、公正、合理的,有人情味的决策,在这样一个涉及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个关键利益方的决定出台前能听一听意见,评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参阅:社会影响评估通俗读本)这方面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

 

关于妥善处理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面临关闭事件的函

(点击查阅原件:关于妥善处理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面临关闭事件的函.pdf

 

中共朝阳区委、朝阳区政府:

南都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为民政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使命是:支持民间公益。南都公益基金会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资助优秀公益项目,推动民间组织的社会创新,促进社会平等和谐。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愿景是:人人怀有希望。南都公益基金会相信,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希望,这个社会就会有光明的前途。

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2007年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新公民计划"。截至2011年底,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全国116家民间机构开展163个公益项目,覆盖全国18个省市地区,累计投入约五千万元,为几十万农民工子女提供各类公益服务,涵盖教师发展、艺术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阅读教育等方方面面。2008年,"新公民计划"荣获"中华慈善奖",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称:"新公民计划的意义和影响将不亚于希望工程!"

新公民学校是新公民计划中最重要的项目。南都公益基金会将新公民学校定位于"平民性、非营利和高质量"的学校,体现了创新性解决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的"第三条道路",创造以"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公益学校的管理模式和适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理念"为特征的公益办学新模式。截止2011年底,南都公益基金会在全国共资助11所新公民学校(其中2所分别与温州市政府、银川市政府合作),为每所学校提供了150万-200万的种子基金,合计投入2800万元。

新公民学校形成了全新的公益教育理念、全社会的公益资源共同参与和公益学校的管理体制。以统一的"唯真、爱人、乐知、自胜"的校训和整体学校形象设计为基础,开展了以"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的多个项目,促进移民融入教育;以"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导向,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新公民学校开创内地学校社工服务的先河,为4000名同学开展学校社工服务,形成了包括城市共融、志愿精神培育、社工专业成长小组等内容在内的多元、综合性社工服务体系。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投入,积极引进各方教育和公益资源,走出了一条良好的公益办学之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新公民学校的模式一开始得到了朝阳区教委的认可。2007年和2008年,南都公益基金会在朝阳区教委的热情引荐和积极支持下,将原京华希望学校的北马房校区和马各庄校区先后改制为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2个校区。

2009年,因政府拆迁,北马房校区关闭。学校积极配合政府,将大部分学生妥善分流到马各庄校区。因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注册地在北马房,北马房校区关闭后,朝阳区教委要求马各庄校区重新申请办学许可证。

2011年11月,朝阳区教委回复《关于开展扶持审批自办学校的回函》,对学校的扶持审批提出整改意见,并明确整改期为两个月。南都公益基金会积极立项拨款支持学校落实整改,2012年1月学校接受了朝阳区各委办局和金盏乡政府的验收检查,等待教委的最后审批。

然而,2012年5月30日,学校突然接到金盏乡政府转达的朝阳区教委决定关闭学校的口头通知。

6月4日,学校向朝阳区教委上报请示,请求继续推进对学校的扶持审批工作。之后,南都公益基金会多次联系朝阳区教委孙其军主任,并于6月15日正式致函,希望与其会面,沟通学校的发展问题。但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学校一直未得到朝阳区教委的任何答复。

6月19日上午,金盏乡教育卫生科向学校下达《告知书》:"现责令你校停业关闭,自接到告知书之日起,停止一切教学活动"。

6月19日下午,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赴金盏乡政府,与主管教育的张乡长会面。张乡长表示,上级已做决定,政府会妥善安置学生和老师;对于南都公益基金会提出的政府委托新公民办学等方案,乡里愿意积极协调沟通。

6月21日上午,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又赴朝阳区教委,与社会力量办学科周科长会面。周科长表示,是否关校,教委只是建议,由乡里决定,教委的责任就是妥善安置分流的学生,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南都公益基金会提出是否可由政府委托新公民办学,那是与关校无关的另一个问题,另议。

面对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面临关闭事件,南都公益基金会向金盏乡政府和朝阳区教委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现在此重申。

毫无疑问,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全部由政府来办。中央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推行的政策是"两为主",而非"两全部"。香港地区90%以上中小学都是由各界社会团体办学,政府资助并监管。朝阳区也有政府委托办学的先例。南都公益基金会为每所新公民学校初期投入150-200万元公益种子基金,并动员社会爱心机构和人士支持学校发展,这是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域探索政府办学和私人办学方式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民间公益办学。

十多年来,众多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其实是政府多年来未履行自身职责而造成的,无论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动机和办学质量如何,政府对这些办学者都应心存一份感激之心。然而,现在某些政府部门也许觉得自己有钱了,想履责了,就一纸令下,称这些已经存在了十几年的学校不安全、不合格、不合法,责令其立即关门大吉。这合适吗?

如果没有2007年和2008年朝阳区教委的热情引荐和积极支持,就不可能有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诞生!据不完全统计,2007至今,南都公益基金会和社会各方爱心机构和人士向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累计投入公益资金上千万元。2010年,在朝阳区教委的支持下,南都公益基金会又立项资助朝阳区星河双语学校和朝阳区金盏学校,每所学校各资助200万元。

对于社会,新公民学校建立了帮助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融入城市的公益平台;对于政府,新公民学校可以缓解、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于农民工家庭,孩子进入新公民学校,可担负较低的成本,有机会进城接受优质的教育。新公民学校这种民间公益办学模式难道在北京市、在朝阳区就没有立锥之地?不知道是因为政策进步,还是因为人事变更,朝阳区教委对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如此痛下杀手!上千万元公益投入即将化为乌有?

作为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主要资助方,为了保护公益财产,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南都公益基金会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我们认为,责令关闭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行政决定是不妥的,其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要求有关部门给出一个合法、合情、合理且正式的书面解释。

二、我们希望与朝阳区教委和金盏乡政府协商,探讨以下三个办学方案:

1、区教委按照2011年11月文件精神,继续扶持审批学校;

2、区教委或乡政府另寻校舍,委托新公民学校办学;

3、乡政府或村委会收购现校舍,然后委托新公民学校办学。

三、如果上述三个方案经协商探讨后均不可行,学校不得不关闭,南都公益基金会将配合政府妥善处理,讲政治,保大局,不自己闹,不带头闹,不煽动闹,不主动找媒体。但要求:

1、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设置任何入学门槛(如要求"五证齐全"等);

2、保证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他们的工作,或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3、对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其他爱心机构、人士在北马房和马各庄学校的全部公益投入进行补偿。

对于学生的分流和教职员工的安置,我们将保持关注。

四、如果我们正当、合法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南都公益基金会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途径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联合主要捐赠人共同起诉索赔。

南都公益基金会将把获得的补偿款继续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为了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继续探索在政府办学和私人办学之外的民间公益办学的第三条道路!

特此致函。

 

南都公益基金会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甲6号万通中心C座1505室

邮编:100020

电话:010 51656856

传真:010 59070038

 

南都公益基金会

2012年7月2日

 

 

附:

一、马各庄学校文件扫描 (点击查阅原件:01-马各庄学校文件扫描.pdf

1、2004-2007年,乡、村同意办学的证明

2、2011年11月9日,朝阳区教委《关于开展扶持审批自办学校的回函》

3、2012年6月19日,金盏乡教育卫生科《告知书》、《承诺书》

二、办学许可证(点击查阅原件:02-办学许可证.pdf

三、2012年6月4日,学校上报朝阳区教委《请教委继续扶持审批京华希望学校的请示》(点击查阅原件:03-关于请教委继续扶持审批京华希望学校的请示.pdf

四、2012年6月15日,南都公益基金会致朝阳区教委《关于商请朝阳区教委沟通有关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关闭问题的函》(点击查阅原件:04-南都基金会致朝阳区教委的函.pdf

五、2007-2012年6月社会支持学校的资源统计(点击查阅原件:05-2007-2012年6月社会支持学校的资源统计.pdf

 

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大事记

 2000年,京华小学创办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马各庄村。

2003年,京华小学由方原校长接管,易名为北京市朝阳区京华希望学校。

2004年12月,村委会和乡政府盖章证明京华希望学校"办学条件合格,允许办学。"

2005年,京华希望学校北马房校区设立,同年12月获得朝阳区教委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007年8月,在朝阳区教委的引荐下,京华希望学校北马房校区被南都公益基金会改制为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

2008年9月,在朝阳区教委的积极推动下,京华希望学校马各庄校区也被南都公益基金会改制,成为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马各庄校区。

2009年,朝阳区政府对北马房村实行土地储备拆迁,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北马房校区关闭。学校积极配合政府,将学生全部妥善分流(其中大部分分流到马各庄校区)。关于该校区拆迁补偿问题的谈判,被搁置,并至今无任何说法。

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注册地在北马房村,因北马房校区关闭,朝阳区教委要求马各庄校区重新申请办学许可证。

2011年11月,朝阳区教委回复《关于开展扶持审批自办学校的回函》,对马各庄校区的扶持审批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并明确整改期为2个月。南都公益基金会高度重视,拨款支持学校落实整改。

2012年1月,学校接受了朝阳区各委办局和金盏乡政府的验收检查,等待朝阳区教委最后的审批。

2012年5月30日,学校突然接到金盏乡政府转达的朝阳区教委决定关闭学校的口头通知。

2012年6月4日,学校向朝阳区教委上报请示,请求朝阳区教委继续推进对学校的扶持审批工作。

2012年6月15日,南都公益基金会致函朝阳区教委孙其军主任,希望与其会面。

2012年6月19日上午,金盏乡教育卫生科向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下达《告知书》:"现责令你校停业关闭,自接到告知书之日起,停止一切教学活动"。

2012年6月19日下午,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赴金盏乡政府,与主管教育的张乡长会面。张乡长表示,上级已做决定,继续扶持审批的路已走不通。

2012年6月21日,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又赴朝阳区教委,与社会力量办学科周科长会面。周科长表示,是否关校,教委只是建议,由乡里决定;是否可由政府委托新公民办学,那是与关校无关的另一个问题,另议。

2012年7月2日,南都公益基金会致函朝阳区委区政府,并抄送朝阳区教委、金盏乡政府和马各庄村委会。南都公益基金会认为,关闭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行政决定是不妥的,希望协商解决方案;若学校不得不关闭,南都公益基金会将配合政府妥善处理,但要监督政府确保每一个师生得到妥善安排,并要求对所有捐赠人的公益投入给予补偿。

2012年7月16日,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配合朝阳区教委和金盏乡政府,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并进行学生分流意向统计和报名工作。当天,教委和乡政府相关人士还向全体教师自行通告称教委和乡政府未要求学校关闭,学校关闭属学校个体行为,与教委和乡政府无关。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今,南都公益基金会和社会各方爱心机构和人士向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包括北马房校区和马各庄校区)累计投入公益资金上千万元。

 

徐永光就新公民学校面临关闭事件致信秘书处

5月以来,朝阳区4所打工子弟学校(2所公益办学——新公民学校和孙恒所办同心实验学校,2所私人办学)相继收到有关部门的关校要求。5月30日,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马各庄校区)接到金盏乡政府转达的朝阳区教委决定关闭学校的口头通知。此前,学校一直在配合朝阳区教委要求对扶持审批进行整改。2012年1月学校接受了相关方面的验收检查,等待最后审批。关校通知来得突然,期间我们秉持最大的诚意努力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并提出了4点合理要求。我们的要求未被理会。在此情况下,我们于7月22日在南都基金会官网和新浪微博公开了《 关于妥善处理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面临关闭事件的函》。

7月22日傍晚,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就朝阳第一新公民学校面临关闭事件致信秘书处全体同事。原信如下:

各位同事:

很少出现今天这样心头隐隐作痛的感觉了! 新公民学校被关闭,令人痛心!

新公民学校是民间公益组织为了配合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希望通过办公益学校,寻求在政府和市场之外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第三条道路。南都公益基金会和社会无数爱心人士投入资金,献出爱心;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和新公民学校老师非常用心办教育,提出把“唯真、爱人、乐知、自胜”八个字作为新公民学校的校训,唯恐言不及义,误人子弟,还请南怀瑾大师教正,得到南师首肯。 

农民工子女教育主要应由政府承担责任,但公益办学的“第三条道路”不仅有助于减轻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给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也可以成为社会为农民工子女奉献爱心的一块“洼地”,让农民工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温暖,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成为负责任的一代新公民。这是公益组织以社会创新解决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允许这样的尝试,蔑视社会的爱心,把公益财产权当成儿戏(还不知会有多少孩子再次成为可怜的留守儿童?),实在令人不解和气愤!

南都基金会秘书处和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在过去两个月内多次与政府部门交涉中,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支持秘书处为维护新公民学校孩子与老师的权益、为保护公益财产权(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与政府继续谈判。同时,务必做好孩子家长和老师们的工作,配合政府做好学校被关闭后的善后工作;有关问题由机构出面来协调、谈判解决,一定要防止任何个人或群体冲动行为的发生。请秘书处对此负责。

    找出一篇2009年在国家图书馆《新民教育讲坛》所做“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的讲座记录,与大家一起审视我们的理念、行为、策略是否对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无论如何,我们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努力,决不能放弃!

永光